我国正布局建设区域创新高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初步形成了“3+5+2”区域创新格局。争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既是我市在全国创新格局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部署,更是引领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在信创、中医药等战略性领域建设引领全国的产业创新“新高峰”,有利于形成京津双城联动、“双中心”协同“新格局”,有利于以创新驱动传统工业基地再现“新辉煌”,实现动力转型、模式转型、产业转型。
我市具备争创区域科创中心的条件和基础,有科技实力、科技资源、产业基础和创新生态“四大支撑”,位列“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榜”全球第56位,综合科创水平指数全国第四,超算、大地震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和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双一流”位居全国第7位,聚集56家中央驻津院所,科技企业形成“天津经验”,“中国信创谷”形成“PKGS”(飞腾-麒麟软件-长城-中科曙光)品牌。我市也存在原创策源力、资源集聚力、新兴产业带动力、京津冀协同创新辐射力等“四力不足”。
建议通过“四个聚焦”,推进“天津特色、天津优势、天津作为”的区域科创中心创建,争取“国际竞争有影响、国家战略有地位、区域建设有贡献”,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
一、聚焦“系统布局”,以“三步走”路径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一是建设战略科技力量,形成“海河实验室+研究型大学+驻津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的战略科技力量集群,打造天津版“国之重器”。二是建设海河科学城,在海河教育园、南开、静海等有基础的区域,坚持目标集中、领域集中、主体集中、区域集中、资源集中,打造科技创新“航母群”,建设显示度、集中度和影响力凸显的创新标志区和核心承载区。三是抓住窗口期,系统谋划布局,加强国家部委对接,争创区域科创中心。
二、聚焦“深度融入”,形成国际和区域科创中心“双核驱动”
一是加快谋划建设京津冀创新走廊,以京津塘高速公路、京津城际等复合型交通要道为依托,从北京中关村到天津滨海新区形成世界级科创走廊,提升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节点能级,打通京津创新“高速公路”。二是加快建设京津冀中试转化高地,以中试基地和加速器等新型高能级平台引领形成“北京研发+天津中试转化”。三是共建一批重大平台,加快京津冀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京津冀联合实验室建设,联合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四是深化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创建国家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加强改革系统集成。
三、聚焦“产业创新”,建设重点产业创新中心“高峰”
一是建设我国重要的核心技术策源地,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天津路径”,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攻克智能感算一体芯片、先进电子材料等产业链“卡脖子”技术。二是打造产业创新“高峰”,建设全国领先的信创产业基地、世界一流的绿色化工新材料基地、全国中医药创新中心、北方海洋科技中心和全国智能制造基地。三是建设中国信创谷、生物制造谷、神农谷等创新标志区,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千亿级高端产业集群。四是建设国家先进计算创新产业集群、氢能小镇等未来产业集群。
四、聚焦“制度创新”,建设具有天津特色、全国领先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一是建设高新区、经开区等一流高科技园区,强化自创区、自贸区等先行先试作用,培育世界级产业创新集群。二是建设“航空母舰式”大学科技园,围绕环天南大知识创新圈等科教区打造千亿级“环大学创新创业圈”。三是探索建立“总枢纽型”产业技术研究总院和“天津科技大脑”,实现信息共享、资源融通、创新协同,建设新时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四是打造“创新友好”环境,在创新应用场景、产业包容监管、新基建、创新产品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有所突破,实现能用尽用、能准尽准、能采尽采、能保尽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