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宋德松)4月30日上午10时,河西区广东路与围堤道交口车水马龙,广东路方向信号灯为绿灯,由于马路很宽,很多行人还没通过斑马线。此时由广东路驶出的右转车辆,纷纷放慢车速安静地等候行人通过,一位跑步通过的行人还向司机挥挥手表示感谢。“以前有时会和行人抢道,这两年,通过交警的宣传和管理,自觉有了这个意识,‘宁等三分,不抢一秒’,保证大家的出行安全才是真的。”出租车司机贾师傅说。
《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称《条例》)自2019年5月1日实施以来,本市公安交管部门多措并举积极推动各项措施落实,特别是针对闯红灯、跨越护栏、鸣喇叭、违规变道、不礼让行人等9项不文明交通违法行为,持续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并通过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方式对600余万起不文明交通行为予以纠正治理,使广大交通参与者主动遵法守规意识明显增强,不文明交通行为显着减少,形成了群众支持治理、社会参与共管的良好氛围。
严字当头,常态长效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公安交管部门以中心城区主干道路和主要路口为重点,严格查处非机动车、行人闯红灯等不文明交通违法行为。执法中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对非机动车、行人能认识违法后果并主动消除违法的,通过“柔性执法”进行教育,使违法人容易接受、入脑入心,提升市民守法出行意识。目前,市区主要路口非机动车、行人遵法率由之前的不足70%提升至近90%,礼让斑马线已成为机动车驾驶人的行为自觉,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违法行为也呈现大幅下降趋势。
科技引领,提升管理水平。4月27日7时30分,在南京路泰安道交口,不少行人站在路边。等路口行人信号灯变为绿色后,大家快速由斑马线通过。而此时路边的信息屏上,正显示着4张照片,对刚刚违法闯信号灯的行人进行公开曝光……两年时间内,在全市200余处重点路口陆续安装启用了“闯红灯人像识别”自动抓拍、智慧交通广播和“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等警务科技设备,通过声呐定位抓拍违法鸣号,利用高点视频监控系统现场查处“加塞儿”车辆,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实时识别曝光违法行为人,交警有了这些科技装备,执法管控效率有效提升的同时,对不文明交通行为人形成了强力震慑。
创新机制,凝聚共治合力。“自从公安交管部门与我们联合采取违法骑行人限骑等措施后,用车过程中的违法骑行、违规停放等行为大幅减少,直接助力了我们的运营管理。”哈啰出行天津政务经理高雪竹对记者表示。以警企合作为切入点,深化与共享单车等企业的合作,定期会商、交换数据,对违法的共享单车骑车人采取临时性停用、封禁等措施,形成不文明交通行为人“一步违法、步步难行”警示效应。同时,以改善道路通行条件为立足点,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增设、更换中心城区安全护栏近120公里,新增非机动车行人信号灯40处,施划“车让人”交通标线、标志10处,切实保障慢行交通路权。以群众监督为扩展点,推出线上举报交通违法渠道,注册用户达到13.6万人,举报各类交通违法行为46.5万次,使全民监督、文明共享理念深入人心。
宣传发力,根植文明理念。“争做文明好司机”“文明交通主题加油站”“零酒驾”创建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文明交通品牌吸引了公众的目光,市民刘女士是一名私家车驾驶人,1月5日幸运获得我市第二届“争做文明好司机”活动第四期周周奖一等奖,“报名参加完活动后,只要驾车外出,就会下意识注意不要违法,不仅只为获奖,也为安全文明出行贡献一份力量。”两年来,全市交警和文明交通志愿者,深入社区、农村2.5万余次,大中小院校1万余次,专业运输单位2万余次,举办各类文明交通主题宣传活动5000余场,全市各楼宇电梯显示屏、地铁车厢电视、沿街大屏幕等随处可见的音视频文明交通公益广告,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交通参与者“敬畏生命、文明出行”意识,有效助力了文明交通习惯的养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