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驻津科研院所是天津科技成果产出和人才高地,有力推动了全市创新体系建设和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已成为支撑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创造了众多国内乃至世界领先技术和成果,如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芯片技术、人工合成淀粉、装备制造等一批原创标志性成果。但是由于隶属关系、专项政策、科技项目等原因,包括分支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在内的中央驻津单位巨大优势和潜能还没有充分发挥。
一、存在问题
1. 科技扶持政策缺乏顶层设计,存在“盲点”。由于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战略规划和扶持政策,存在“真空期”和“温度差”,凝聚发展的合力、向心力不够。
2.平台共享机制有待完善,存在“难点”。受管理体制制约,中央驻津单位科研创新平台机制不活,缺乏有效的统筹,呈分散式、碎片化管理,资源整合难度大。
3.科技成果供给不足,存在“堵点”。一方面,中央驻津单位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畅;另一方面,科技成果供需对接不畅,存在信息壁垒,亟待建立统筹协调和服务机制。
4.科技创新链条尚未完整形成,存在“痛点”。科技创新与转化衔接不够紧密,科技创新链条存在体制机制关卡,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未能有效落地。
二、相关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汇聚优质创新资源。一是建议成立中央驻津单位研发转化工作专班,市委、市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由科技、人事、教育等部门人员组成,专人负责联络协调。二是加强市部共建、市区联动,充分发挥大院大所在区域创新廊带、科学城等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点作用。三要出台《中央驻津科研院所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规划及若干政策措施》,从制度、财政、人事等为中央驻津科研院所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优化科研发展环境,点燃创新驱动引擎。聚焦要素资源,鼓励支持中央驻津单位进开发区、科技园和产业基地,打造海洋、电子、汽车等“科技硅谷”,在项目立项、人才待遇、土地税收等予以支持。建立专门扶持基金,利用实验室设备打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中试基地等。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新路径新方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3.搭建共赢大平台,结成利益共同体。创新中央科研院所与市属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多层次、多维度、多形式、全方位合作联动机制,整合所内外、市内外、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建立“创新平台+企业孵化+产业园区”一体化协同发展模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展现天津作为。
4.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推动成果落地生根。坚持“靠前一步,主动作为”理念,创新科技服务载体与形式,通过多层级联动,打通部门协作难、成果转化难、服务对接难等问题,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在津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